今天看了一部電影,觀賞前得到的訊息是跟性別意識相關的議題,看完後的感想是當爸媽的都該來看看這部影片。
電影片名 ~「玫瑰少年」(My Life in Pink)
電影簡介 ~
http://www.cksmh.gov.tw/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347&article_id=6078
http://blog.udn.com/djiat/1766721
這部電影是描述小男主角的性別意識及他周圍的人對他的性向的觀感,進而影響到他的家庭中其他成員生活的過程。
身為一個2歲男孩的媽媽,整場電影看下來,有好多的橋段都讓我好想哭,心疼劇中的小男孩,看到劇中鄰居朋友知道小男孩的性向後的排斥行為,當然讓人氣憤,但更引我注意的是他的父母怎麼對待他。
劇中,媽媽一開始從外婆那裡得知小兒子說想跟男同學結婚,表情有些遲疑,但在她問了兒子:你知道男生跟男生不能結婚媽?兒子回答"知道"後,她只將此事當成小孩子的一時玩笑。
有一次,媽媽帶著兒子到同學家拜訪,看到兒子穿著同學姐姐的澎裙跟同學玩結婚的遊戲,同學的媽媽因而暈倒,她則氣急敗壞的拉著兒子回家。跟老公討論後,他們決定找心理醫師,相信以軟性的態度接納兒子,且在醫師的治療下可以矯正兒子不正常的行為。
讓人期待的學校戲劇演出,兒子搶扮白雪公主讓所有的家長都知道他的奇怪性向,開始排斥甚至要求他們轉學,原本到學校五分鐘的車程變成要通車一個小時。這時媽媽對兒子開始有些不耐。爸爸因為這件事丟了工作,媽媽因而大抓狂,把兒子寶貝的半長髮剪成短髮,兒子因此要求離家跟外婆住。
之後,爸爸找到另一個工作,全家搬到新住處,有個鄰居來拜訪並邀請兒子與媽媽一同參加她女兒的生日會,在生日會上壽星強把兒子的衣服跟自己的公主澎裙調換,媽媽一看到兒子穿著澎裙,馬上情緒失控,亂打了兒子好幾巴掌,把兒子給打跑了。
媽媽在找尋兒子的過程中從高處摔了下來,昏迷中夢到兒子選擇離開他們。最後,在媽媽清醒後,爸媽都跟兒子說你要做什麼就去做吧。算是兩個人都接納兒子了。"看起來"似乎是個好結局。
我的心得 ~
對照兩年來的育兒經驗,曾經在我的小子觀察筆記中有好多筆的紀錄是「小子最近好盧」,更多的日子裡常常氣惱小子好失控,完全是隻小野獸,不可理喻。這時真得很慶幸有個能互相打氣的好伴侶,在彼此即將失控時互相提點。慢慢地,我們發現小子的"盧"(除卻身體不適的因素)似乎都是有原因的,因為他還不太會表達,或者表達了但爸媽不了解或沒理會,在需求無法得到回應時,他只能表現出生氣的情緒。細究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常常是因為我們大人忙著做自己的事,只憑經驗回應或急著打發他希望他不要"打擾"我們做事。
有時候會反問自己,是否對小子太過放縱了。想到之前的經驗,小子每做兩三個動作我就要說一次"不行",我...真的不行了。而且隨著小子年紀漸長,太過頻繁的使用強硬的態度往往造成他的反彈,反而是採柔性的引導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比較能輕鬆的得到小子的配合。當然這個做法考驗著父母的耐性,而耐性來自平穩的心情,平穩的心情則來自身體不過度勞累,精神狀況良好。簡單的說就是自己的狀況越沉穩,小子的也就越容易穩定,難怪說當父母真的是一種修行。
至於若問我身處劇中人媽媽的角色會怎麼做?
我不敢說自己能欣然接受兒子的性向,畢竟身在此山中,說不受社會的既定印象影響是不可能的。但我相信父母都愛小孩,選擇用逼迫的方式造成孩子的痛苦做父母的怎麼會不心疼,接受是對雙方最好的做法。
或許有人會問這怎麼接受?!
觀察一下自己為什麼不能接受的原因,反問自己不受這些因素束縛又如何?很重要嗎?依照我的經驗,在這反覆自我開解的過程中,某個點被解開了,自然也就釋懷了。
看著孩子,只著眼於他,當沒有了比較,怎麼會有多與少?正常與不正常?這個接納的過程是接納孩子,也是接納自己。